正常情況下,教師教得好,學生的整體成績也應該與之匹配才對。但卻經(jīng)常聽有的領導或教師說,某位教師課教得不錯,但學生的整體成績并不盡如人意。
這種怪現(xiàn)象的存在,到底是哪里出現(xiàn)了問題呢?可能有以下原因:
常態(tài)課效率不高。領導或教師評價某位教師課教得好的根據(jù),一般是因為某教師參加過省市縣賽課,獲得過優(yōu)質課獎勵。其實,老師賽課中獲各級獎勵,很多時候并不是授課者一個人的本事,往往承載著很多人的心血,“劇本”有人幫著寫,“道具”有人幫著制,“演出”有人幫著導,有時候授課者充其量就是個“演員”罷了。如果只憑某位教師在賽課中獲獎,就判斷他課上得好,未免有些武斷。真正能檢驗教師上課效果的是一節(jié)節(jié)常態(tài)課。平時沒人指導,教師自己精心備課,能夠上出精彩的常態(tài)課,才說明教師課上得好。人們常說的某位教師課上得不錯,成績卻不好,很可能是他在賽課中獲獎了,但常態(tài)課的效果并不好。
不注意培養(yǎng)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。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并不是智商,而是良好的學習習慣,如課前預習、專心聽講、按時完成作業(yè)、不懂就問、有錯就改、獨立思考、善于合作、勇于實踐,復習歸納,等等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,缺乏對學生進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(yǎng),將嚴重影響學習成績。試想,如果教師不注意組織教學,只顧自己教,學生不專心聽講,甚至開小差、做小動作也不去理會,課上得再好有什么用呢?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《眠》中寫過一句話:沒有專注力的人生,就仿佛大睜著雙眼卻什么也看不見。如果有些學生不知道按時完成作業(yè),教師也不及時督促,知識得不到有效的鞏固,違背了教學中的“鞏固性”原則,學生的學習成績怎能提高呢?
缺少有效的個別輔導。學生學習存在個體差異,不同的學生學習同一內(nèi)容,實際具備的認知基礎和情感準備以及學習能力不同,需要的時間及幫助也不同。如果忽略了個體差異,要求所有學生在同一時間內(nèi),以同樣的學習速度掌握同樣的內(nèi)容,再要求達到同樣的學業(yè)水平,是不現(xiàn)實的。這種“一刀切”“一鍋煮”的做法,會使部分學生成為學困生。怎么解決這一問題呢?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:“正像醫(yī)生細心地研究病人的機體,找出疾病的根源,以便著手治療一樣,教師也應該深思熟慮地、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(fā)展、情感發(fā)展和道德發(fā)展情況,找出兒童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,采取一些能照顧到個人特點和個別困難的教育措施。”個別輔導是教師施教系統(tǒng)中的一個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課上得再好,也有跟不上“大部隊”的學生。課后缺乏有效的個別輔導,整體成績自然不會高。
以上若一方面問題存在,都會影響學生的整體成績。若幾方面都存在,整體成績將會更糟。所以,教師要想提高學生整體成績,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:一要立足日常工作,扎扎實實上好每一節(jié)課,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;二要把培養(yǎng)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機地融合在課堂中,讓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學生自覺的學習行為,用非智力因素來激活智力因素;三要有愛心,因材施教,尊重個體差異,努力實現(xiàn)學生學習個性化和教師指導的針對性。
(作者李福忠,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。此為蒲公英評論網(wǎng)站首發(fā)作品,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,違者必究。)